中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减少天然林采伐3.32亿立方米******
中新社北京2月3日电 (记者 陈溯)记者3日从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林草局)获悉,中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累计减少天然林采伐3.32亿立方米。
在当天召开的发布会上,中国国家林草局生态建设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张利明介绍中国林草重点生态工程有关情况。
张利明表示,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于1998年启动,2000年全面展开,是中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保护建设为主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到2020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亿元人民币,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范围由重点区域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由停伐减产到全面停止,累计减少天然林采伐3.32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修复体系和制度体系全面建立,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了预期目标。
张利明表示,中国天然林资源持续增长,天然林面积较工程启动前增加3.23亿亩、蓄积增加53亿立方米。天然林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天然林单位面积年涵养水源量、固沙固土量分别比工程启动前提高了53%、46%。天然林生态系统有效恢复,有力促进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的改善。同时,国有林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加快,林区民生得到持续改善,民众植绿护绿,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升。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中国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较为充分的休养生息,面积和蓄积持续增加,但功能不强、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张利明表示,据监测,在现有天然林资源中,结构不合理、功能低下、自然更新不良需要采取人工促进修复的有4亿亩左右。因此,有效提升天然林质量效益是今后一个时期天然林保护修复的主要任务之一。
据介绍,到2020年年底,中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已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为保持天然林保护修复持续发展,中国进一步编制了《全国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新时期天然林保护修复的战略布局、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完)
北京市目录链2.0升级上线 系全国首个超大城市区块链基础设施******
图为北京市目录链2.0。 北京市经信局供图
中新网北京1月12日电 (记者 陈杭杜燕)记者从北京市经信局获悉,北京市目录链2.0已于今年1月1日0时正式上线。全市80余个部门、16个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交通、金融等领域10余家社会机构的数据目录全部上“链”。作为全国首个超大城市区块链基础设施,北京市目录链本次升级依托国内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开展,实现从底层架构到核心算法的全面自主可控。
北京市大数据中心介绍,目录链作为“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于2018年10月设计、2019年4月上线、2019年10月“锁链”,经过三年多运行,全市80余个部门、16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交通、金融、电信等各领域10余家社会机构“入链”,链上实时管理目录信息50余万条、信息系统2700余个,支撑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跨主体的数据安全共享1万余类次、数百亿条。
依托目录链,北京市逐步建立起“数据来源可信任、授权范围可界定、流通过程可追溯、场景用途可监管”的数据管控新格局,在疫情防控、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闭环管理、复工复产、城市运行、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上百项重点应用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成为全市大数据整体工作的“定海神针”。
2022年1月以来,为深化北京智慧城市2.0建设、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启动了区块链先进算力实验平台建设,对目录链的底层架构和技术能力进行了全面自主可控的国产化改造和适配,并在大规模、高性能、跨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整体优化升级。
据悉,本次升级依托国内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开展。“长安链”技术团队负责人介绍,“长安链”具备高并发、低延时、大规模节点组网等能力,实现了目录链2.0在架构灵活性、共识机制、数据存储等方面的显著提升,区块链数据查询响应速度达毫秒级。特别是在安全性方面,目录链2.0的框架体系、技术架构及核心组件全部自主研发,采用国密算法和密码机等多重安全防护技术,全面保障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
下一步,北京市将依托目录链,结合数据专区等创新模式,进一步探索数据要素可信流通、治理体系高效协同的数据全流程管控与监管机制,健全数据要素评估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政企数据融合共用的服务能力,挖掘数据效能,释放数据价值,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